經常在看診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皮膚的疹子是蟲咬引起的嗎?是什麼蟲呢?
大家普遍都很好奇的問題,卻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醫師的困難為,光由疹子外觀來判定是什麼蟲咬並不容易!
- 其一,很多不同的蟲咬,可能都引起相同的皮膚蟲咬反應。這就是所謂的沒有特異性。
- 其二,即使是相同種類的蟲咬,卻可能在不同人身上,或是在同一個人的不同部位,產生不同的病灶跟免疫反應。
不過有些蟲咬反應,可能有其特殊的型態可以判斷,以下就介紹一些大家可能有聽過,也可能從來沒有聽過的蟲蟲與其蟲咬型態。
一、禽蟎:
1.什麼是禽蟎?
為野鳥與家禽的體外寄生蟲,主要以吸食鳥血為生,但它們也可以叮咬人類皮膚、吸食人血,進而產生搔癢難耐的皮膚紅疹。
禽蟎大小肉眼勉強可見。
2. 症狀與特色?
禽蟎常於衣褲邊緣吸血,如內衣、內褲、胸罩的邊緣。
也容易於腋窩、脖子、胸前和肩膀等處發現其蟲咬痕跡。
春夏時節活躍,晚上活動力也較強,病人往往在睡覺時被叮咬,皮膚常呈現成群的紅色丘疹,特徵很類似跳蚤叮咬的疹子。
3. 我家又沒有養鳥?!
只要工作或居住地方的周遭有鳥類,就需要懷疑禽蟎這個原因。家中雖然沒有養鳥,但是周遭的環境如有鳥類,也是可能的來源。例如:陽台有鴿子停留?是否有鳥類棲息或築巢於建築物的屋頂上、屋簷下、窗台、或是窗型冷氣?禽蟎是可以從屋外沿著縫隙而入的。
4. 如何處理與治療?
消滅禽螨,一定要驅離住家或工作區域旁的鳥類,否則禽蟎還是有辦法乘隙而入。
不要在有鳥的地方曬棉被與晾衣服,也可能帶入家裡。至於皮膚蟲咬症狀,還是得透過皮膚科醫師給予藥物治療。
二、Bedbug
1.什麼是Bedbug?
是一種臭蟲,喜歡在晚上出沒,吸血維生。常出沒在人類睡覺的周邊環境中,如床單、床罩、枕頭、床墊、床邊貼牆的縫隙等。
2. 叮咬特色:
臭蟲一天只叮咬一次,但是一次需要咬三個包,產生紅色的丘疹或凸起。呈現線型分佈、或三角形分佈的叮咬痕跡。剛叮咬時沒特別感覺,大概數天後才開始覺得紅癢,一般可能會癢一至兩週。
如懷疑Bedbug叮咬,可注意床單有無小小出血點。
3. 如何處理與治療?
除了皮膚疹子用口服及外用藥物治療之外,也可以在地板縫隙、老舊家具等處使用殺蟲劑,減少臭蟲的孳生。
三、跳蚤:
1.關於跳蚤:
相信大家對牠並不陌生。
如果居家或工作環境有動物出沒,常伴隨跳蚤的出現。常見如地毯、寢具、花園。或是室外的草叢、木頭堆、倉庫四周等陰涼處
2. 叮咬特色:
跳蚤吸血時,大都是一次咬好幾個包,當疹子以兩、三包為一組,排列成一直線或三角形,或成群出現。跳蚤由地面往上跳叮人,由於跳的高度大都見於膝蓋以下,尤常出現於腳踝附近。
但人如果於坐、蹲、躺時被跳蚤叮到,可能就出現於身體其他位置。喜歡停在衣服或襪子的邊緣吸血。
3. 如何處理與治療?
病灶通常非常的癢,同樣需要仰賴口服及外用藥膏治療。
環境則需除蟲,否則仍然會一再發生。
四、隱翅蟲
1.什麼是隱翅蟲?
以其非常小而不明顯的一對翅而得名,翅雖小但卻是能飛的。
隱翅蟲喜好棲息在水田、草地及樹林。體型小,可輕易穿過家庭門窗或紗窗,很容易潛入住家,特別在炎熱夏季下雨後。戶外的夏夜,在公園及野外活動的民眾也都是高危險群。
2. 皮膚病灶特色:
關於隱翅蟲相關的皮膚病灶,並不是被其叮咬或吸血所造成的。
而是皮膚接觸他的體液所造成的強酸灼傷,會產生灼熱刺痛的水泡、紅斑、膿皰及潰爛。通常都在外露皮膚部位,如臉部、頸部或四肢。
如有妥善照顧,約一週內可以痊癒,但有可能產生局部色素沈澱。
3. 如何處理與治療?
最重要的:看到隱翅蟲不要用手打死!以免接觸到大量蟲液。應該將其輕輕吹走或撥掉。
若已經產生灼傷病灶,則立刻以大量的清水沖洗以及冰敷,接著就醫治療。避免產生後續細菌感染等併發症。
五、疥瘡
1.什麼是疥瘡?
疥瘡是由疥蟲引起的皮膚疾病,是非常古老以前就知道的人類傳染性疾病。
因為其高度傳染性,也可以說是皮膚科最讓人聞之色變的疾病。
2. 皮膚病灶特色:
當皮膚有紅疹,癢且夜間加劇,家人也有同樣情形,就需要高度懷疑。
一旦經由皮膚科醫師找到蟲穴道或是蟲體,就可以確定診斷。特別在指縫/腳縫,腋下,乳暈,肚擠,腳踝附近發現。
然而有時蟲穴道真的很難發覺,因為患者會有強烈的過敏反應,產生全身散佈的紅疹,嚴重搔抓,皮膚狀況常慘不忍賭,和全身性濕疹很難區分。
紅疹一般不會侵犯頭部和臉部,但如果是嬰幼兒或者是免疫低下患者例外。
有時可在生殖器,屁股,鼠溪,腋下,會發現遍布許多紅色至褐色的極癢結節,稱之為疥瘡結節(Nodular scabies),也是常見的輔助診斷依據。
另外常常忽略的地方,就是指甲!因為搔抓,蟲體在這裡並不少見,而造成指甲增厚,可能伴隨指甲變形。
嬰幼兒的疥瘡表現也很不典型,除了全身紅疹,特色會在手腳掌出現膿皰/水泡/結節。
3. 如何傳染?
經由直接皮膚接觸傳染。
傳染力根據患者身上疥蟲數量,皮膚接觸範圍,接觸時間長久和持續性呈正相關。
如果只是與患者見面,並未曾擁抱或肢體接觸,或僅是非常簡短的碰觸,並不需過度緊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疥蟲感染會有2~5週的潛伏期,並不會馬上有症狀,常常又會進一步造成傳染。
另外還有一型,稱之為結痂型疥瘡,或是挪威型疥瘡患者需要特別注意。傳染力最高,其身上有數百萬隻疥蟲,甚至連掉下來的皮屑都有傳染力。
4. 高危險群:
家中有住在安養院或醫院的老人,有去探望或照顧。
人群過度擁擠的場所,如監獄、收容所、軍營。
有過一夜情,也會經由性行為傳染。
小於兩歲的孩童。
衛生習慣不佳者,營養不良者,行動不便/臥病在床者和免疫力低下者。
5. 處理與治療?
立刻就醫。由頸部以下,全身都要塗抹到除疥藥物,包括腳掌與指(趾)縫,才可徹底除蟲。
嚴重搔抓會造成皮膚傷口,同時引起皮膚繼發性細菌感染。
同住的人,都需要一同治療。
家中物品必需要清潔,例如衣物、棉被,可於日光下曝晒,或收納靜置兩週,因為疥蟲害怕高溫與乾燥。如此一來,才能完治。
至於皮膚病灶,即使治療成功後,症狀仍然可存在數週,常會誤會是否治療失敗。例如疥蟲殺死後,皮膚結節仍可能持續數週。
此時則不需再過度使用抗疥蟲藥物。
六、小黑蚊
1.什麼是小黑蚊?
正式名稱為台灣鋏蠓,俗稱烏微仔。體長約1~1.4 mm,好吸人血,以此繁衍生息。喜歡生長在竹林或草皮、樹林有長藍綠藻類(青苔)的地方。因此常在出遊時在郊外、鄉村、風景區被咬。
2. 叮咬特色:
吸血活動均在白天進行,每當停下休息時更容易被叮咬,一旦被小黑蚊叮咬奇癢無比,但如果常常被叮,症狀會變得較第一次被叮咬來得輕微些。
飛行高度通常在一公尺以下,所以小腿、腳、手背、手肘等為其主要叮咬部位。被叮咬的疹子通常密密麻麻的。
3. 處理與治療?
剛被叮咬可以用冷水沖洗或冰敷消腫,舒緩痛癢的感覺。但如症狀較嚴重,則須考慮就醫治療。
居家環境如有小黑蚊問題,則需移除環境中的青苔,以減少其孳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