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periorbital dark circle),最常被形容為熊貓眼 -
永遠就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著實困擾著不少人,影響到外觀及給人的印象分數。
其實原因不是只有熬夜而已,今天就來探討它的成因與可行的應對方法。
造成的原因:
- 黑色素增加:包含先天性、體質性的色素較深,或是後天因不當保養、發炎所導致的色素沈澱。
- 血液循環不良:眼周皮膚很薄,如有過敏性鼻炎、熬夜、抽菸等因素,導致眼周血管鬱積,血鐵質沈澱,加上眼袋水腫,是很容易透過皮膚呈現暗紫色。
- 角質層太厚:常見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或是習慣揉眼睛的病患。
- 衰老、皺紋、乾燥:皮膚乾燥、黯淡無光澤。
- 輪廓深、眼下有臥蠶(亦即眼輪匝肌發達)導致的結構型黑眼圈
長庚醫院統計發現,臨床黑眼圈患者將近八成屬於[ 混合型 ]
(其他黑眼圈的分類、判斷方式 1 ) (其他黑眼圈的分類、判斷方式 2 )
該如何判斷是哪種類型呢?
判斷方式的說法有很多,我的習慣方式為:使用燈光照明輔助,加上拉平、放鬆肌膚看皮膚變化。
用燈照在黑眼圈部位:
(1) 若是色素型黑眼圈,看起來則偏向茶色、咖啡色、灰色;
(2) 血管型黑眼圈看起來則是青色、暗藍色。
(3) 因為輪廓深、眼下有臥蠶(亦即眼輪匝肌發達)導致的結構型黑眼圈,因為只是陰影,直接照光時會消失、看起來是膚色。
(4) 至於角質層變厚,或是因衰老、皺紋、乾燥等肌膚變化所導致的黑眼圈,只要仔細觀察皮膚就可以判斷。
雖然這麼說,有時候判斷上依然不容易,
加上許多是混合型的型態,更增添區分的難度,還是得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
有了正確的成因判斷,才能對症下藥:
(1) 黑色素沉積可用含有美白成分的退斑藥膏、施打淨膚雷射或脈衝光。
(2) 血管型的黑眼圈:過敏性鼻炎引起,就得先治療過敏性鼻炎。若因熬夜引起,則需改善生活作息、多運動。
另外也可考慮施打玻尿酸遮蓋或其他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或外用產品(如銀杏、Vit K等)。也可考慮使用染料雷射來改善。
(3) 角質層增生: 因異位性皮膚炎或不良習慣動作,造成搓揉眼周導致者,則可使用去角質藥。
(4) 因衰老、乾燥、鬆弛的原因,則可透過保濕、防曬、換膚或雷射等方式改善,嚴重者甚至須考慮手術治療。
(5) 結構型黑眼圈:考慮施打玻尿酸或其他填充物來改善。
預防之道:熱敷、按摩、少用眼、避免熬夜、菸、酒,注意保濕、防曬,避免搓揉眼周的壞習慣。
另外提醒,想用濃妝、厚粉遮蓋熊貓眼,小心越描越黑。若選擇產品造成過敏,反而會增加色素沈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