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眼霜惹的禍???


淺談眼睛周圍常見皮膚病灶


「醫生,最近發現雙眼下方浮現出許多扁平的小肉芽,看起來很礙眼;
而且,感覺有越來越多的跡象。是不是眼霜擦太多?還是眼霜太營養?」


「醫生,眼頭最近長了一些黃黃的腫塊,會不會是長什麼皮膚癌啊?」


這些都是在皮膚科門診常見的問題,
相信有不少年輕的女性或媽媽也有類似的經驗或困擾。
眼睛是我們的靈魂之窗,更是與人接觸時彼此目光停留的焦點,
這些眼周常見的病灶,的確會對外觀上帶來不少的困擾。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常見的眼周病灶。

一、汗管瘤 (Syringoma)

(圖一)

1. 汗管瘤好發的位置、時間點與原因
很多人臉上有一些小小肉芽,或在額頭或在眼睛周圍出現,
雖然不痛不癢但是摸著就是不舒服而且礙眼。
而這些病灶很有可能就是汗管瘤。

汗管瘤較常見於女性青春期之後,
臨床所見為一粒一粒膚色的小丘疹或隆起,大小約為1至3釐米,
嚴重者甚至可融合成塊狀。
但它是屬於良性的皮膚腫瘤,為真皮層內汗腺管增生所引起,
大多分布於臉頰與下眼瞼處,且兩邊對稱;
其他亦可見於腋下、胸部、腹部、與外陰部等處。


除了後天的影響因素外,有部分的汗管瘤與遺傳疾病有關,
包括唐氏症、糖尿病、及布魯克-斯佩格勒症候群(Brooke-Spieglr syndrome)等都可能觸發汗管瘤的形成。

2. 眼睛週遭的小肉芽和擦眼霜無關



有些民眾以為汗管瘤是眼霜擦得太營養所致,
事實上,目前研究顯示汗管瘤屬於體染色體顯性遺傳
汗管瘤一般沒有症狀,不需治療,
若是因為美觀或是發炎(癢)因素需要治療時,
治療方式包括切除、冷凍、電燒、及汽化雷射治療等破壞汗管組織。

3. 治療方式
***早期 -  使用電燒、冷凍治療或手術切除,治療過程繁雜而且效果不佳。


***近期 -  藉由汽化原理的二氧化碳雷射或鉺雅各雷射等,
               除去真皮層內的汗管瘤,副作用小且傷口癒合的時間也比較短,
               結痂後三至七天會自行脫落,但後續須注意防曬及照顧皮膚


小提醒

因為汗管瘤是真皮層的病灶,無法完全清除
治療後一般都會再發,待再發時再除去即可。

 

二、黃斑瘤(Xanthelasma)

 

(圖二)

1. 黃斑瘤好發的位置、時間點與原因
黃斑瘤是一種位於眼瞼表面的黃色脂肪性腫塊
(如圖示: 可以有數小塊或是融合成一大塊)。
一般較常見於中年女性的上眼瞼靠近內眼角的部位,有時下眼瞼也會出現。

與汗管瘤相同,基本上,不太會有癢或痛的感覺。
黃斑瘤是脂質沉積在皮膚內(真皮層)所造成,但成因不明,
臨床上發現部份黃斑瘤患者併有高血脂的情形
但大部份黃斑瘤患者的血脂肪並不高,
而且很多長期高血脂的患者並不長黃斑瘤。

2.可透過檢測膽固醇含量進行預防性治療
因此,如果病患發生黃斑瘤時,仍建議抽血檢測血脂肪
例如:膽固醇是否異常;若有異常,則應進一步治療,
因其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黃斑瘤變大的速度不快,對視力無影響,
也幾乎沒有惡性化的疑慮,一般需要治療的原因多是為了美觀。

3. 治療方式
包括:以腐蝕性藥水,例如三氯醋酸(trichloroacetic acid)
         化學燒灼、汽化式雷射、電燒灼術、液態氮冷凍療法或外科手術切除。
         眼瞼黃斑瘤治療後的再發機率不低,甚至有報告指出,達四成以上。

小提醒

眼睛周圍的皮膚腫瘤,除了汗管瘤及黃斑瘤較為常見之外,
還必須考慮其他疾病,如:其他皮膚附屬器相關腫瘤、病毒感染、
粟粒腫等良性腫瘤。

 

三、汗腺囊腫 (hidrocystoma) 


(圖三)

1. 汗腺囊腫好發的位置、時間點與原因
其來源可以是大汗腺(Apocrine)或小汗腺(Eccrine)。
好發於頭頸部,一般位在眼瞼周圍及臉頰,
一般大小約為1至6毫米之間,
可單獨或是數個小囊腫同時出現,較常見於中年女性。

汗腺汗囊瘤的表面光滑、透明,內含液體及汗腺組織,
因此當潮濕溫熱的環境下,汗腺分泌增加時,
汗腺汗囊瘤往往會變大或是數目增加。

2. 治療方式
包括暫時性的穿刺、局部給予阿托平、電燒、雷射、或是手術切除。

 

四、病毒感染—扁平疣 (verruca plana) 

 

(圖四)  

1. 扁平疣好發的位置、特徵與原因
眼周的小肉芽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
由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疣,通常看起來是膚色或咖啡色,亮亮的,
摸起來有ㄧ點粗糙感,具傳染性。

2. 治療方式
治療方面要加強病患的免疫系統
讓健全的免疫系統去克服這類型病毒,
可以使用液態氮直接破壞或擦免疫誘發劑來治療。

 

五、粟粒腫 (milia)


(圖五)

 

1. 粟粒腫好發的位置、特徵與原因
是一種臉部(尤其是眼瞼附近)常見的白色、粒狀、
大小約1到2釐米的小囊腫,
一般為毛囊油脂腺發育不全或阻塞所造成的角質蛋白蓄積。

2. 粟粒腫初期與後期的不同
*** 原發性(primary)粟粒腫 - 大多為數個同時出現,且最常見於嬰兒時期。
*** 繼發性(secondary)粟粒腫則 - 一般發生在受傷、放射線照射
    及感染等情況之後(局部類固醇治療有時亦會有此副作用)。

3.治療方式
粟粒腫一般不需治療且可能自己痊癒(數週),
但必要時,可以考慮切開去除其內容物。

六、黑色丘疹性皮膚病(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


(圖六)

1.黑色丘疹性皮膚病好發的位置、特徵與原因
脂漏性角化症俗稱為老人斑,是一種良性的角質細胞增生
脂漏性角化症分為許多不同類型,在臉部若出現眾多的小病灶,
很有可能是黑色丘疹性皮膚病(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

黑色丘疹性皮膚病較容易發生於皮膚顏色較深的人,
大多於青春期之後出現,病灶起初為微小,
圓形,棕色或黑色的丘疹,
大小、顏色及數目可能隨年紀漸增而增加,
多分布於眼眶周圍及面部外,
頸部、胸上部和背部偶爾也可發現。
不發生鱗屑,結痂和潰瘍,亦無搔癢及其他主觀症狀。
發病原因可能與遺傳有關,有將近五成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

2.治療方式
病患大多因影響外觀因素尋求治療,
需要時可以用燒灼、冷凍、或雷射等方式去除。


小提醒

眼睛周圍皮膚病灶有許多可能原因,
臨床外觀上可能相似而不易區分。

建議有以上問題時可以尋求皮膚科專科醫師來幫您正確診斷及提供適當治療,不見得都是您的眼霜惹的禍喔!

 

七、眼下脂肪微粒

一片小小顆微黃的小突起聚集,仔細看,不少人眼下都有這樣的表現,有的人很輕微,看似正常的肌膚,有的人則很明顯突出,似乎就像肌膚起了雞皮疙瘩似的。

老實說,這樣的皮膚表現在皮膚科教科書內,還真沒有一個特定的病名或名稱來形容它,認為這只是一個正常的表現。

但在臨床觀察上,還是有不少女性很在意這意的皮膚狀況。

 

 

 
arrow
arrow

    皮膚科葉家銘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